Europe-China Today

青海化隆:黄河岸边回乡展新貌

青海海东撤地建市5年来,在黄河两岸的高天厚土上,回族、土族、汉族、藏族、撒拉族等勤劳朴实的化隆各族儿女,相互交融,共同繁荣发展,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奋斗历程。5年来,化隆县委、县政府汲取改革赋予的力量,努力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水平实现新突破,民生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事业有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开启新征程,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社会保障呈现新进步,产业发展创出新模式,生态建设展现新活力,整个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为化隆与全国全省海东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力在质效并重中全面提升

海东撤地建市以来,化隆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着力强产业促升级、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增优势,谱写了科学发展、奋进赶超的辉煌篇章。经济发展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化隆县域生产总值达到44.9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7亿元。宏观经济不断跃升,2017年化隆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6.78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5亿元,较上年增长9.2%。财政收支稳步增长,2017年化隆县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464万元。看似枯燥的一组组数字,关系着国计民生,凝聚着化隆县30.1万干部群众拼搏进取、务实苦干的心血和汗水,昭示着化隆县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化隆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各项事业在协调并进中惠泽于民

化隆县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公共财政对民生事业的投入达75%以上。民生方面支出占全县公共财政支出的80%。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如期完成51个贫困村退出、8714名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突出产业在扶贫开发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族服饰加工等扶贫产业,形成多种发展模式。继续加大易地搬迁力度,着力解决好就业及社会保障,使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稳定增收、稳定脱贫。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等对口帮扶政策机遇,把改善民生、精准扶贫作为帮扶重点方向。认真落实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健康医疗脱贫政策,有效减轻农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继续推广本康沟“公司+农户+集中加工点”“公司+农民工+小车间”的模式,实现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贫困村早日摆脱贫困的“双赢”。5年来,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总数达到28917名,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升,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推进“健康化隆”建设。

产业结构在转型升级中不断优化

近年来,化隆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力探索新常态下的发展新路径,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始终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分析全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产业发展创出新模式。农牧业方面,累计土地流转面积达14.5万亩,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11个、家庭牧场1300户、养殖大户2400户,“卡日岗”土鸡成为地方特色品牌农畜产品,各类特色农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工业方面,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着力点,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优化结构和产业升级为主线,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形成了“一区一园”发展布局,园区生产总值达到23.39亿元(占县域工业产值总量的 50%)。

三产方面,形成了以拉面经济为主、运输、建筑、季节性输出等为辅的劳务输出多格局形式,拉面经济提档升级,2017年遍布全国271个大中城市的1.5万家拉面店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拉面经济已成为化隆县农民群众的“脱贫经济”和“致富经济”。积极对接国家旅游“三步走”战略和海东市“一圈三廊道四板块”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了徒步旅游精品线路,休闲健康徒步旅游加速发展,旅游人数和收入年均均增长25%以上。化隆县群众还通过拉面经济发展,创出了一条由拉面产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形成了以拉面经济为主,运输、建筑等为辅的劳务输出多格局形式。仅2016年,遍布全国271个大中城市的1.5万家拉面店实现营业收入60亿元(拉面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53%),近200余名拉面人在义乌、广州等地长期与中东、中亚等40多个国家从事国际贸易活动。2017年,建成了青海省扶贫拉面培训服务中心。“化隆牛肉面”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化隆县被评为全国90个返乡创业试点县之一、青海省拉面产业孵化基地。

城乡建设在同步实施中取得实效

黄河沿岸,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宽敞马路贯穿新区,一排排展露绿意的林木屹立于街道两旁。群科新区主干道宽阔、平坦,道路两边栽种的泡桐、白蜡、银杏等乔木舒展着嫩绿的枝叶,一排排路灯“亭亭玉立”,一座充满活力而又宜居的新城已经诞生。据了解,近几年来,化隆县严格按照“紧凑发展”和产城一体化发展要求,依托巴燕加合市级经济区建设,着力将巴燕镇打造成商贸物流繁荣、城镇人口集聚、城市功能齐全的综合性产业服务新城。逐步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巴燕镇服务功能。2017年以来,化隆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9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7630元。全县累计实施了151个美丽乡村、8个乡镇镇容镇貌改造项目,改造农村危房15522户,全县362个行政村自来水、动力电、农村公路实现全覆盖,163个村完成村村通电网升级改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900万亩,全县通车里程达到2520公里,解决了331个行政村、20.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群科新区以“商贸旅游为主的滨水 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加快推进,巴燕镇“紧凑发展、产城融合”的思路持续完善,群科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拉面)小镇,扎巴、巴燕、甘都三镇纳入全国美丽城镇建设范围,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美丽之城呼之欲出

化隆县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破碎,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境内黄河流经牙什尕、群科等6个乡镇共168公里,是黄河上游流经里程最长的县。这条润泽万物生灵的“母亲河”,赋予了这片土地特殊的地域特色、美丽的山水画卷、神奇的民俗风情。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7座大中型水电站像串明珠镶嵌其中,绵延百里,是青海夏季著名的避暑休闲胜地;枕山带河、依山傍水的群科新区,以滨水生态宜居城市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的11万亩库区水域,培育了青海省最大的黄河冷水鱼养殖基地;黄河谷地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孕育了百年藏庄塔加、千户庄园正尕、细密器时代古遗址安达其哈、撒拉族风情阿河滩等少数民族古村落,在岁月的磨砺中沉淀和传承了民风民俗,留住了美丽乡愁;色彩艳丽、场面壮观的李家峡、公伯峡丹霞地貌,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景色上都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化隆县着力补齐生态建设短板,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产业布局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融入国家战略高质量,全力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为推动“山水化隆”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将生态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结合起来,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建结合起来,开展“碧水蓝天”和“家园美化”专项行动,抓紧实施7家养殖场搬迁工作。同时,全力打好“清洁能源”这张牌,并进一步做大做强牛羊肉深加工、青稞种植、冷水鱼养殖等特色优势品牌,推动高质量发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 越。继往开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宏伟壮丽的发展蓝图。围绕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战略部局、全面建成小康”的战略任务和海东市委、市政府发展思路,今天的化隆县从新的起点再出发,迈上新的征程。

(图文:中新社青海分社)

Categorised in: 今日中国, 政治, 文化, 社会, 经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版权声明

今日中欧网是由中欧新闻社主办的新闻门户网站,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字和图片 (有特别版权声明之篇目除外),但请务必注明 “转载自今日中欧 EC Today (www.ectoday.eu)。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