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e-China Today

新民侨梁(新民晚报-中欧新闻社互换新闻):上海95后世界技能大赛夺两冠

新民侨梁(新民晚报-中欧新闻社互换新闻):上海95后世界技能大赛夺两冠

中国选手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奖牌大丰收,上海选手潘沈涵和杨山巍分获花艺和车身修理项目金牌,实现上海选手世赛金牌零的突破。

上海95后世界技能大赛夺两冠!金牌背后没有“平凡之路”!

2017-10-20 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陆梓华

新民晚报新媒体 钟荷

行行出状元!

当地时间10月19日晚,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中国代表团实现奖牌“大丰收”,其中上海选手潘沈涵和杨山巍分别获得花艺和车身修理项目金牌,从而实现上海选手参加世赛金牌零的突破。

上海选手潘沈涵(右)和杨山巍(左)分别获得花艺和车身修理项目金牌。

入夜的亚斯岛体育场人声鼎沸、座无虚席,参赛选手和观众们的热情被激昂的音乐和鼓点声点燃,大家热切期盼着比赛结果揭晓。当主办方依次宣布52个比赛项目的获奖情况时,“CHINA”在会场频频叫响,身披国旗的中国选手登台领奖,观众们激动地挥舞五星红旗,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响彻全场。

继2015年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后,在本次大赛中中国代表团表现十分出色,参加47个项目比赛,获得了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取得了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观众们激动地挥舞五星红旗,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响彻全场。

当地时间8时15分许,中国选手首次参加的花艺项目颁奖,上海选手潘沈涵一举夺金。潘沈涵是上海选手中年纪最小的,性格有些腼腆。

据他介绍,比赛中要求用一个黑色的木盒做构架,当他把木盒锯开,想用螺丝拼接固定时,却发现现场并不提供螺丝。潘沈涵灵机一动,用电钻钻孔,再把竹子做成竹隼打进去,顺利完成了拼接固定,这一临场应变令现场裁判赞叹不已。

潘沈涵在比赛中。

代表中国参加车身修理项目的上海选手杨山巍也斩获一枚金牌,使上海选手金牌数增加到2枚。回顾自己夺冠的艰辛历程,杨山巍告诉记者,尽管这次比赛试题一直在变,但他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应对,迅速追回进度,比赛最后两天更是“火力全开”,成为全部完赛的3名选手之一。摘金后的杨山巍说:“我选择技能发展的道路,相信自己会走得更好!”

杨山巍在比赛中。

此次上海共有6名选手参赛,除获得金牌的两名选手外,还有印刷媒体技术项目选手杨慧芳、餐厅服务项目选手陈亦凡、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选手孔元元、货运代理项目选手周思语。

在比赛中,上海选手都表现出顽强的拼搏精神。孔元元在第一个比赛模块就遇到不太熟悉的内容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但他在专家团队鼓励下,稳扎稳打,第二天发挥出色,设计出的算法比专家的算法更优,得到高度评价。

上海六名参赛选手合影。

参加世赛,让上海选手深切感受到世界对质量的重视和高要求。杨慧芳说:“以前比赛讲速度,要尽快地完成任务,但世赛则不同,质量第一,质量合格了,客户满意了,才能继续生产。大赛把对质量的要求发挥到了极致,弘扬了工匠精神。参加世赛对我人生是一个很好的磨练。”

不仅如此,世赛还让上海选手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技能,更加明确了努力方向。周思语说:“能够参加世赛这种高强度、高水平的比赛,就像是一段奇遇记,世赛就是自己的wonderland(奇遇之地)。今后我还会继续在技能事业上深造。”

金牌背后

杨山巍:钢铁团队 近千块耗材 打造赛场自信

过去这一年,杨山巍一路冲刺终于拿到了阿布扎比世界技能大赛的入场券。曾与上届世技赛擦肩的遗憾,他不想再经历一遍。所以他鼓足劲,所有时间都泡在实训室的工位里,在周而复始、枯燥乏味的训练里把一个个技能练了又练。集训期间,杨山巍磨损的各种钻头达300多个,消耗的各种打磨片近1000块。

本届车身修复项目比赛的试题反复变化,就在杨山巍做第三次完整流程模拟训练时,世技赛组委会突然新增了一道题目——在汽车底盘上钻60个孔。底盘是车身最坚固的部位,要让钻孔的直径和弧度符合工业要求,需要大量反复练习。杨山巍抱着钻机,侧身在底盘下面一待就是6个小时,反复钻了100多个孔才算完成一次训练。长时间在狭小空间里保持同一姿势钻孔,杨山巍肌肉拉伤,腰痛得既站不直,也坐不下。一直在旁边指导训练的校长卞建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等到杨山巍休息时,卞校长亲自给他揉捏按摩。最终,杨山巍不负众望,钻出来的洞孔规则圆滑,完全符合比赛要求。

杨山巍在比赛中。学校供图

在杨山巍身后,一支由专家、教练、翻译、设备保障和后勤服务人员组成的“钢铁团队”,为他提供全方面量身定做的训练和参赛服务。集训基地负责人、杨浦职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卞建鸿学校管理和基地训练两手抓。车身修理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叶建华每天上班路程2小时,寒冬酷暑从不迟到。教练组组长王明辉放弃节假日,以校为家。教练马波做过心肺人工血管手术,须靠每天吃药维持,却搬进学生宿舍与选手同吃同住同训练。后勤保障负责人李雅军精心照料选手饮食寝居,却没有时间为家人做饭……

杨山巍出征前一天下午,世技赛组委突然通知试题再次修改,将结构件更换模块需修复的前纵梁改为车身A柱,而这个部位是往届大赛中不曾涉及的内容。专家教练团队迅速集合,召开技术分析会,连夜指导杨山巍拆解A柱,研究内部结构、模拟损伤样例、制订修复方案。当晚的加急训练一直持续到凌晨三点半,卞建鸿校长心脏不好,吃了药接着干,大家都很受震动,终于团队协作、互相鼓励攻克新题。阿布扎比的比赛,这支钢铁团队再次发力,针对比赛制订各种预案,杨山巍场上表现安心笃定赛出了好成绩。

金牌背后

潘沈涵:从白天练到深夜 练出年纪最小的冠军

四天的赛程,19个小时的努力,用150根枝条、600枝花、300枝叶材、30盆栽,“编织”出一个属于中国的胜利花环,也为自己半个月后的18岁生日送上了一份“含金量”最高的礼物。

潘沈涵是本次大赛中国代表团中年纪最小的学生。朱迎迎 摄

这个1米91的上海大男孩,在中国代表团中个子最高,年纪最小。

“没有题库,也不知道现场会出现哪些花材,只有前期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在比赛现场以不变应万变,发挥创意。”在现场目睹小潘夺冠,花艺项目中国专家组组长、上海城建(园林)学校原校长朱迎迎告诉记者,最考验选手临场发挥能力的莫过于“神秘盒”环节,选手会拿到一串数字组成的密码,再根据密码对应内容,判断作品主题、技术要求等,再利用“神秘盒”提供的材料完成作品。

由于比赛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结合当地特点,“风”“沙”等并不常见的新娘花饰主题,考验着选手的临场发挥能力。小潘的“惊喜盒”要求他“利用一个支点悬挂,做一个灯笼”,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巧思和制作,他将树枝组合成支架,花瓣则如瀑布般倾泻而下,颇有几分东方禅意。

比赛要求选手从神奇盒中“变”出作品。学校供图

花草枝叶本就美丽,但是,朱迎迎告诉记者,在花艺项目比赛中,对美的要求更为苛刻,几乎是把“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作品首先要攻克清洁关,植物在修剪后,如果表皮损伤、叶片裂痕、花瓣折痕等瑕疵达到5处,清洁分就只有零分。大赛还要求选手学会“尊重植物”,花与花之间要有空间感、灵动感,每一朵花不能被枝条所压,而且无论用何种方式,必须吸到水分。

“比赛的稳定性好,心态阳光,对色彩搭配有天赋。”这是朱迎迎对小潘的评价,更关键的是,在她看来,小潘对专业的喜爱尤为难得。

两年前,潘沈涵考入上海城建(园林)学校园林绿化专业,一路比拼,方才来到阿布扎比。在集训过程中,潘沈涵每天按训练计划都需要制作五个花艺作品,每个作品制作都要将近三个小时,常常从白天一直练到深夜,甚至凌晨。一个简单的捆绑粘贴动作他常常练到胶枪发烫。训练中,雨伞、手提包、吊灯、台灯、电风扇、鸟笼、水壶、红酒瓶、杂志……林林总总的物品都被用来做为载体,以锻炼选手的花饰设计能力。从设计到制作,小潘从来一丝不苟。

“比赛前,潘沈涵就立志要成为中国代表队年纪最小的冠军,他做到了!”朱迎迎为她的学生骄傲。

编辑:宋祖礼

更多精彩新闻可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新民晚报移动客户端

Categorised in: 今日中国, 社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版权声明

今日中欧网是由中欧新闻社主办的新闻门户网站,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字和图片 (有特别版权声明之篇目除外),但请务必注明 “转载自今日中欧 EC Today (www.ectoday.eu)。谢谢!